您好,欢迎访问!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漳平是哪里的城市(福建:漳平县城)

2024-11-16 10:26:24

百年城垣图志

漳平,又名“菁城”,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

漳平县城在现在漳平市菁城街道办事处。

明成化七年(1471)漳平置县,驻地在菁城。这里本为荒芜之地,长满了菁草,乃以草为地名,号曰“小菁社”,隶于居仁里。

图为20世纪50年代漳平城的“双塔”(振文塔、东山塔)景观 置县之初,县治无城垣。明弘治四年(1491),龙溪石锥岭人温文进率寇攻打小菁,乃立木栅为守。

明正德八年(1513),知县徐凤岐到任后,动用官费,凿池筑城,保境安民。城由砖石砌筑,至正德十五年(1520)告竣,取名“菁城”,刻在城门上。城呈椭圆形,东起山川坛、水车尾,西至社稷坛,南临九龙江,北界福满洋。东西长约850米,南北宽约320米。城墙周长620丈,高1.8丈,分设四门:东曰迎恩,西为偃武,南名朝阳,北称拱辰。上筑城楼及7个窝铺。南面临江,设有上、中、下3个水门。东西面和北面挖有护城壕。徐侯之功由户部郎吴仕典作《筑城记》入志。

建成后,老城历经明清大小7次维修。明嘉靖四十年扩建。隆庆四年包砖,崇祯四年、十年扩建。

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郑琬修葺城池,重建铺舍。最大一次重修为乾隆二年(1737),知县傅维祖进行了修葺。道光九年(1829),知县蔡世钹修葺城墙和门楼。

省别全志里的漳平县城

民国十七年(1928),陈国辉部驻漳平时,设工务局,拆除旧城墙,拓宽为环城马路(今仅存九龙江北岸栈道沿江墙面两段遗址)。同时对老城街道进行大规模改建,将东门至西门弯曲狭窄的街道改直拓宽。把东门至三角坪主街改名为中山路,主要商店均分布在此街两侧。同时改建的有南门街、中水门街和霞凤街,拓宽后分别更名为民主路、复兴路和博爱路。 新中国成立后,将中山路和中正路进行整修,改铺三合土路面,更名为八一路。将民权路、民生路更名为和平路。将复兴路、博爱路、老和平路(三牧第至后塘巷)分别更名为新民巷、平等巷和劳动巷。将健康路改称健康巷。另将自东门至西门的环城马路,靠南的命名为解放南路,靠北的命名为解放北路。

置县之前,九龙江两岸往来主要靠摆渡。明正德九年(1514),知县徐风岐在城南九龙江上架设浮桥1座,用24支木船,上铺木板,以铁链连接,沟通南北。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时,增船36支,更名为文昌桥。浮桥由官府置桥田收租,以作专人看守维护费用。此桥屡毁屡建,直至1972年九龙江上的漳平大桥建成后方拆除,历时4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