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自残)

2024-10-09 10:25:50

虽然不能说有自残行为就一定是有心理疾病,甚至全世界都还有各种各样的自残文化,比如人体悬挂、脸颊穿刺,但因为自残容易有快感,所以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也容易用这样的行为来缓解心理痛苦。

说到快感,最容易理解的解释就是“从极致的痛苦快速解脱时的感觉”,比如性高潮,就是从极致的紧绷快速释放,夏天热得不行的时候突然来一杯冰镇饮料,这些都是让人有巨大快感的事情。

那你可能会好奇,既然自残本身就很痛,那又是怎么让人快速摆脱痛苦的呢?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挺多,比如吃辣椒,明明很辣,为什么越吃越上瘾?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一种痛苦忽略机制,也就是当我们判定如果遭受一个痛苦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并且不会要了我们的命时,大脑就会分泌内啡肽之类的麻醉物质来镇痛——你可以理解这是一种脑内吗啡,化学特性类似战场上负伤士兵给自己扎针注射的止痛吗啡。

很显然,如果一个东西只是纯粹的辣,比如喝烧碱水,那肯定没有几个人能喝得下去,但吃香辣的东西明显可以得到味觉上的极致体验,同时也是一份美好的回忆,并且这个辣又很安全,那大脑肯定就要鼓励我们去继续吃呀。

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香辣的东西只要挺过了一开始的辣,后面真的就停不下来了,除非你真的觉得这东西辣得让你喘不过气。

理解了这个原理后,再回过头来看自残,到底是为了应对什么痛苦而存在的呢?答案是无助状态下的急迫、焦灼感。焦急,是人类最无法忍受的情绪之一,我们俗话说“急死人了”就是指的急迫或者焦急。像窒息感、损失厌恶感等,内核其实都是这种“急”的感觉,所以为了快速脱离这个状态,人们也很容易病急乱投医,而自残就是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催生出来的产物。

举个例子吧:一个即将高考的学生,晚上在家里做题,发现自己的基础实在欠得太多,但留给自己的时间又不够了,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急了。一想到自己要是高考失败,就会导致自己的整个人生失败,从此过上永远低人一等的生活,而且也没有办法跟父母交代,于是开始又急又怕。

这个时候,这名学生就可能开始自责,觉得是自己太懒惰、太蠢笨,才导致了今天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于是就会开始想:“要是我不那么笨,不那么懒就好了,我真该死,我真讨厌这样的自己!”思维一旦进行到这一步,自残可能就会开始了。

这个时候的自残有几个好处:一是让学生误以为自己在消灭自己身上不好的品质,消灭那个懒惰的自我,这可以适当降低学不下去的绝望感。这里面有一种典型的非黑即白的谬误思维,即:“我不知道怎么变好,但如果我把坏的自己消灭了,那剩下的就是好的我。”

同时呢,疼痛带来的刺激会让疲惫的大脑产生应激,肾上腺素开始飙升,压榨身体的潜能,让人暂时脱离疲劳和无力感。脑瓜子从混沌到稍微清醒,这就是一个快速舒缓点。并且在这种状态下,书好像也看得进去了,这会进一步欺骗大脑,让大脑误以为自我惩罚是有用的。

当感受到这些“好处”后,大脑就会开始分泌内啡肽,这个时候学习受阻的焦灼和恐惧感也跟着皮肤的疼痛一起被缓解了,这又是一个快速舒缓点。

所以你看,其实在自残的时候,自残的人往往都会认为这个方法是可以让自己脱困的。除了惩罚性自残,还有为了吸引眼球的表演性自残,其实内部也有这样的焦虑舒缓机制。

因为不被关注所产生的孤独无助的处境,也会给人非常强烈的焦灼和不安,而弱势者理应受到更多关注和照顾又是一种社会习俗,于是表演型自残者也容易因为自残能快速获取关注而把自残持续下去。

哗众取宠类自残也有类似的原因,不过当事人想要解决的是“不被看重的次等感”,当获取到大家的关注时,会被当事人理解为是自己得到了认可和重视,过去的压抑和阴霾立即一扫而空,这也很爽。

正因为自残容易让人误以为自己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和等待就可以解决问题,这能够快速止住剧烈的心理疼痛,因此也就容易被大脑固化为一种常规的有效策略加以奖励和强化,于是就成了“瘾”。

但也正如前面所说,这只是一种误区。

消灭了不好的,剩下的就一定会是好的吗?我们都知道打天下容易坐江山难,如果仅仅依靠不需要任何学习的暴力手段就可以搞好建设,那可真就是天方夜谭了。所以自残成瘾后,对人的心智摧残也是非常大的,会让人一直处于心智发展的停滞状态,进而会对越来越多的真实问题无法理解,也无法适应。当无法适应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办法单纯通过自残来缓解压力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发展为更加极端的自杀——这个时候当事人会觉得只有死了,才能彻底从无边无尽的痛苦里解脱。

解释了自残成瘾的原理后,就来说一说什么是心理疾病了。所谓的疾病,可以理解为“生存功能不良”。比如要是在古代肺结核大流行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容易患肺炎,这反而可能就不是病,因为肺炎的高热恰好可以让人不那么容易感染更危险的肺结核。

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病理性偏执人格,还有抑郁症,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人格特性,才带领英国走出了软弱的绥靖政策,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但二战一结束,他立即就败选了……所以啊,在讨论心理疾病时,我们要灵活看待,不能只用正常与否来评价。通常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能在恰当的时候采用恰当的策略,那才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征兆。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学生,真正应该采取的策略是求助,学方法,调整自我期待或未来计划,而不是自我惩罚。但如果是为了帮助自己遵守某种好的规矩,甚至是帮自己脱离某种瘾,那自我惩罚反而又是一个好策略——比如一抽烟就闻臭味的厌恶疗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戒烟办法。

当然,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到了自残的地步,往往就是外界的帮助都切断了,甚至很多自残的学生之所以相信考不好就是万劫不复,恰好就是父母给逼的。所以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这背后的原理,用一种“不正常”的眼光去看待对方,反而就会更加阻断对方求助的希望。

其实很多自残的人都生活在非常功利化、缺乏延迟满足能力的环境中,于是就容易出现干什么都急,对挫败和阻碍不耐受的问题。学习如何处理情绪,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来一点一点帮助目标的达成,培养延迟满足,这也是脱离自残之瘾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