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上的四圣谛,最后一谛是道谛,这个道谛就是八正道:八种成佛的方法,或者说是八种涅槃的方法。哪八种呢?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那么,什么是正见呢?简单地说,正见就是对于事物的如实知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三观。在哲学上,世界观也叫宇宙观,讲的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总体看法,往往是一种预设的立场,或者是被反复证明的原则。是一个出发点。人生观是对于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对于具体事物的评价标准。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三观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会决定我们在人生中的各种选择。
按照佛学的理路,我们首先要对存在的“苦”有一个认知,然后对于“苦”的原因有一个认知,然后,要确定一个解决苦的方案和目标,也就是相信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苦的,相信这个世界的苦是有原因的,相信我们是可以超越这个世界的苦,不受它的折磨。
那么,如何超越这个世界的苦呢?第一步就是要有正见,佛学的正见,强调的是在价值观上确信慈悲,确信不伤害的伦理原则;世界观上确信空性、无常、轮回、缘起缘灭、因果;在人生观上把成佛、涅槃、解脱烦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是佛学的三观。有了这样一个三观,后面的修行就有根基。
2.
所以,我们要学习佛学,或者要成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确立一个佛学的正见,这是一个出发点。没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再怎么烧香拜佛都不是真正的修行。这也是后来慧能禅宗顿悟的核心,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你必须首先回到源头上去,这个源头就是你的正见。
我们很多时候陷入各种困境,总想着找到一个方法马上解决,但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是得到一点缓解,然后,又周而复始,不断在烦恼里循环。比如,工作上遇到麻烦,我们可能会跳槽,可能会搞好人际系等方法,去解决工作的困境,但假如不从根本上想清楚,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工作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我在工作中可以为别人带来什么?那么,工作会一直困扰你。
婚姻也是如此,不断地离婚,心理辅导,等等,但假如不从根本上想清楚,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婚姻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在婚姻里想要得到什么?我在婚姻里愿意承担的责任是什么?那么,婚姻问题会一直困扰你。
所以,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20岁的时候,就给自己确立一套终生奉行的“正见”,彻底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富兰克林小时候的经历并不顺利,贫困、缺乏爱、没有机会上学、离家出走、生意失败,等等,但最后,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发明家。
他在20岁的时候,总结自己过去很多的失败,源于错误的生活选择,因此,他决定为自己订立一套道德原则,力求自己道德完美,并可以一辈子恪守。这些原则包括:
正义:不得损人利己;
节俭:不得浪费,任何花费要么利他,要么利己;
秩序:生活物品要摆放有序,工作时间要安排合理;
决心:要做的事一定下决心去做,决定做的事一定要完成;
沉默:避免无聊闲淡,言谈须对人有益;
真诚:不使用欺骗手段,考虑事情要公正,开口要言之有物;
中庸:避免极端倾向,尽量克制报复心理;
平静:不为俗事所困扰,包括常见的琐事或者不可避免的事故;
贞节:若非为健康或繁育后代,绝不纵欲,保持健康、神采奕奕,不损害他人或自己的声誉或安宁。
谦逊:以耶稣和苏格拉底为榜样
富兰克林的这些原则,其实就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就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的做人原则。有一点很有意思,富兰克林从小接受长老会的教育,但他不太喜欢宗教,不愿意做一个宗教意义上的教徒,几乎不去做礼拜。而且认为没有一种道德原则值得终生践行。但在20岁的时候,他从自己本身出发,从源头上清理自己的生活,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了适合他自己的价值观,并把它们变成一套原则和生活方式,严格遵循,结果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富兰克林有一个习惯,就是有一本小本子,里面是设计好的表格,对于自己哪些原则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都一一记录下来。每天都记。而且富兰克林喜欢抄写各种格言。这种记录的习惯,其实是对自己的生活每天在做一个整理,做一个提醒。
3.
这个习惯很像中国明代袁了凡,就是写《了凡四训》的作者,每天记录自己做的事情。袁了凡的例子,也能说明正见的重要性,袁了凡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确立一个“因果报应”的世界观,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的念力和行为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后制定了一套详细的生活原则,每天坚持去做。这都是从源头上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彻底的解决方案。